作為與西漢王朝、帕提亞帝國、貴霜帝國並列為古代四大帝國的羅馬帝國,按道理來說,實力肯定不能算弱。但是,我們經常可以在網路上各種視頻或者文章中,發現有人聲稱羅馬帝國兵力薄弱,甚至經常說羅馬時代的戰爭是「村長械鬥」,這話,用來形容中世紀戰爭或者日本戰國時代,可能有幾分道理,但是,如果用來形容羅馬帝國,個人並不認為合適,那麼,羅馬帝國的軍隊到底有多少,能否稱之為是「村長械鬥」呢?疆域遼闊的羅馬帝國兵力並不少
雖然說要看看羅馬帝國的兵力,但考慮到羅馬帝國與其前身羅馬共和國之間的關係,不妨先來看看羅馬共和國的兵力情況,不過一個國家各個時期兵力自然有所不同,這裡個人選擇很多人都熟悉的漢尼拔戰爭時期的羅馬共和國。
漢尼拔戰爭,即第二次布匿戰爭,發生在公元前218年到公元前202年這一段時間。由於迦太基天才將領漢尼拔的活躍,這一時期的羅馬共和國軍隊幾乎屢戰屢敗,多虧執政官費邊的拖延戰術,以及戰爭末期羅馬名將西庇阿的崛起,才終於贏得了這場戰爭。總之,不談西庇阿登場後的戰役,羅馬共和國面對漢尼拔,基本是靠源源不斷的兵力補充才撐過來的。漢尼拔的成名戰-坎尼戰役
儘管這時候的羅馬共和國僅僅掌握了義大利半島、薩丁島和科西嘉島,但是這時的羅馬共和國,兵力已經不容小覷了。僅僅只以漢尼拔戰爭期間最著名的坎尼戰役來看,羅馬共和國在與漢尼拔先前的幾次慘敗之後,據英國學者約翰·沃利研究推算,仍然聚集了8個軍團以及同盟者部隊,還有合計6000多人的騎兵部隊,總兵力有近9萬人之多,以實際兵力而言,這已經算是一支規模相當龐大的軍隊了。
而實際上,即使在坎尼戰役慘敗後,羅馬共和國依然沒有出現兵力不足的問題,羅馬自身以及羅馬同盟提供的兵源依舊源源不斷地出現在戰場上,在《羅馬史》的作者李維的記載中,在戰爭爆發的7年前,即公元前225年,羅馬共和國符合兵役要求的健康男性合計有28萬人之多,而羅馬同盟的兵役人數更是高達60萬人,有著這樣充沛的「兵源池」,也難怪漢尼拔會戰敗了,要知道他第一次抵達羅馬本土時,手頭的兵力連5萬都不到。公民兵制度下的羅馬軍團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馬略改革的前夕,也就是羅馬歷史上著名的格拉古兄弟改革時期,羅馬共和國的兵源人數已經高達39萬人之多,儘管由於羅馬高速發展,羅馬公民貧富差距拉大,有著足夠財產才能被徵召的公民兵制度開始近乎瓦解,但是僅僅是羅馬勢力本身有39萬人之多的兵源,考慮到羅馬同盟的人口也在增長,這一時期,羅馬共和國的「兵源池」達到100萬應該不是太大的問題。
而經過著名的執政官馬略主導的軍事改革後,羅馬共和國的軍隊從公民兵制度轉變為了職業軍隊,兵源來源不再局限在有一定財產之上的公民,而是包括了全體羅馬共和國公民。另外,由於馬略改革後,直到羅馬帝國開國皇帝奧古斯都前,羅馬共和國一直被曠日持久的內戰陰雲籠罩,馬略、秦納、蘇拉、龐培、凱撒等軍閥為了奪取勝利,更是大量組建軍團,羅馬軍隊數量暴漲,以至於到了凱撒養子屋大維正式統一羅馬世界後,不得不開始了裁軍的計劃。奧古斯都接手了一支非常龐大的軍隊
統一羅馬世界的屋大維被稱為奧古斯都,根據記錄他統治成就的《功業錄》記載,奧古斯都在擊敗凱撒舊部安東尼後,從安東尼一方收編了大批軍隊,加上他自己的部隊,羅馬帝國士兵人數一度高達50萬人之多,但是,這麼多的士兵數量不僅毫無必要,而且還造成了巨額的軍費支出,對於一心想讓國家修養生息的奧古斯都而言,裁軍行動自然是板上釘釘。
不過,裁軍必然要為被裁減的士兵提供充足的退伍金,因此,為了裁減高達50萬的羅馬軍隊,奧古斯都不僅耗盡了安東尼一方擁有的埃及王國積累百年的財富,還不得不拿自己的小金庫來填補缺口,最終將軍隊裁減到了28個軍團、不足17萬人的規模。條頓堡森林戰役殲滅了數量超過全國士兵數十分之一的羅馬士兵
規模更小的軍隊有效降低了國庫的開支,同時,也方便羅馬帝國提高單個士兵的待遇,從而實行「精兵策略」,因此,軍隊規模雖小,羅馬帝國卻沒有因此遇到邊疆危機的情況,反而繼續向日耳曼尼亞,也就是現代德國境內不斷發動攻擊,佔領了大片的領土。不過,可能也是因為軍隊太少而又寶貴,因此,當公元9年日耳曼人在其領袖阿米尼烏斯的領導下,於條頓堡森林戰役中通過埋伏攻擊羅馬帝國將軍瓦魯斯,由於阿米尼烏斯本身就有蠻族羅馬將領的身份,所以在這種知己知彼的情況下,全殲3個羅馬軍團,2萬多名羅馬士兵殞命。據說奧古斯都聽到這個消息後,到了晚上直接哭了出來,大呼,「瓦魯斯,還我軍團!」
而在奧古斯都死後,直到著名的羅馬帝國「五賢帝」時代,羅馬帝國的軍隊數量都沒有發生過大規模增長,根據1963年西方學術界的《軍團兵招募法》所推算,這一期間,羅馬帝國兵力最多時有18萬人左右,軍團數量擴張到了30個,原因主要是因為「五賢帝」中的圖拉真大帝對外征討,圖拉真大帝這一期間征服了達契亞王國和帕提亞帝國的波斯以西的所有領土,君臨波斯灣,因此徵募了更多的軍隊,但是總的來說,還是沒有達到羅馬共和國內戰的水平。而等到了收縮防禦的哈德良大帝時代,羅馬帝國的軍團數再度被削減到28個,兵力也下降到不到17萬人的水平。羅馬軍團主動入侵蠻族領地
有的人可能會產生疑惑,羅馬帝國疆域遼闊,需要防守的地方很多,17萬人足夠防禦嗎?實際上,如果每處都有敵人進攻,當然是擋不住的,但是,羅馬帝國的防禦方式,大多是主動進攻有威脅的敵人。實際上,每當邊境的蠻族或者是東方的帕提亞帝國集結兵力時,羅馬軍團也會通過其鼎鼎大名的道路網集結,對於帕提亞帝國,一般能採取談判方式解決,而對於不宣誓服從羅馬的蠻族,羅馬軍團往往主動進攻,將蠻族部落予以毀滅性打擊,逼迫後者投降,而對於仍不投降的蠻族部落,羅馬軍團會將其徹底毀滅,所以,羅馬軍團往往在邊境威脅還在襁褓之中時就將其扼殺,所以17萬軍隊大多數時候還是綽綽有餘的。
另外,由於羅馬軍團士兵退役後往往在軍團基地附近成家,因此很多軍團駐紮地附近都有大量老兵聚集的城市,在危急的時候,他們也能武裝起來。在著名的暴君尼祿時期,羅馬不列顛行省遭遇愛西尼蠻族領袖布狄卡領導的起義,當時,缺乏兵力的羅馬總督,就成功依靠退伍老兵們拖延了蠻族的攻勢。馬可·奧勒留皇帝的雕像
可惜的是,在「五賢帝」中的最後一位馬可·奧勒留時期,由於氣候的變遷,導致北方的蠻族急於遷徙,因此加重了對羅馬帝國的入侵,因此,羅馬軍團開始面臨似乎永不停息的邊境入侵,甚至於奧勒留本人都不得不長期在邊境率軍作戰,兵力不足的問題也開始暴露。
「五賢帝」時代結束後,羅馬帝國由盛轉衰,而在塞維魯王朝覆滅後,羅馬帝國進入了堪稱末日般的「三世紀危機」,內戰、瘟疫、蠻族入侵不斷侵襲著羅馬帝國,動蕩的政局導致帝國的經濟隨著崩潰,原本只有17萬的軍隊,也再次因為各路軍閥之間的戰爭而數量大增,知道戴克里先重新穩定政局後,羅馬帝國才恢復了秩序。三世紀危機時期的羅馬帝國飽受內戰之苦
戴克里先重整帝國後,發現僅憑自己一個皇帝,實在難以抵擋無孔不入的蠻族,因此開創了「四帝共治」制度,將羅馬帝國分為四部分,並扶立了除自己之外的三位皇帝,分別統領各自的軍隊包圍邊境。而這一時期,由於常年內戰,羅馬軍團常年修建的防線遭到損壞,並且軍團自身的兵員素質也大幅下降,戰鬥力隨著降低,並且蠻族也越發了解羅馬軍隊的調動習慣,因此,主動出擊的戰略越發不起作用,所以,要有效防禦邊境,只得依賴足夠的軍隊。這一時期,四位皇帝各自都擁有數量近7萬餘人的近衛部隊,再加上邊境線上的防衛軍隊,羅馬帝國士兵數量達到了史無前例的60萬之多,超過了羅馬共和國內戰期間的士兵數量。
但是,遠不如奧古斯都時期的經濟狀況,自然無法負擔數量遠超帝國初期的兵力,所以,隨著「四帝共治」制度理所應當地崩潰,羅馬帝國的兵力再次迎來裁減,但這一裁剪,再增長就不容易了。而羅馬帝國再次迎來不斷的內戰之後,終於在公元395年分裂了,這時,羅馬帝國的兵力,卻有著出乎意料的變化。西羅馬帝國薄弱的兵力還得應付大量的蠻族
分裂出來的西半部分的西羅馬帝國,由於本身領土的經濟水平就比較差,西班牙、高盧、不列顛等地比東羅馬帝國的希臘、小亞細亞、敘利亞、埃及等地開發時間晚了近千年之久,而且羅馬帝國的內戰戰場又常常是義大利本土,所以,分裂後的西羅馬帝國沒有東羅馬帝國的財政支援,根本無法負擔足夠的軍隊,到了公元405年時,面對以東哥特人為首的40萬蠻族大軍,有「最後的羅馬人」之稱的名將斯提里科,手頭居然只有3萬餘人的部隊,還好斯提里科軍事能力出眾,在菲耶索萊之戰大破蠻族大軍。
對於西羅馬,分裂導致了進一步的衰落,但對東羅馬帝國而言,分裂卻讓其領土的潛力得以釋放。僅以公元395年而言,東羅馬帝國就擁有數量高達10萬的精銳野戰軍,再加上各地合計近20萬的邊防軍,分裂後的東羅馬帝國居然有著近30萬的常備軍隊,比起湊3萬人都很難的西羅馬,東羅馬帝國可真闊氣得不行。「再征服」運動消耗了東羅馬帝國的兵力
但是,這卻也是東羅馬帝國軍力最多的時候了,在西羅馬帝國滅亡數十年後,東羅馬皇帝查士丁尼派遣名將貝利撒留出征北非,由此拉開了著名的羅馬「再征服」運動。可惜的是,常年的戰爭,再加上於公元541年爆發的鼠疫的影響,東羅馬帝國國力大減,皇帝查士丁尼最終取消了邊防軍的軍餉,使得後者淪為毫無戰鬥能力的民兵部隊,所以並不能將此後的邊防軍算作軍隊,這時,帝國境內有戰鬥力的只剩下了野戰軍隊,即便加上遠在地中海西部的義大利野戰軍、西班牙野戰軍和阿非利加野戰軍,東羅馬帝國總兵力也不過才15萬人,比奧古斯都時期的兵力還要少。
此後,由於東羅馬帝國拉丁文化逐漸讓步於希臘文化,我們更多會將希拉克略皇帝後的帝國稱之為拜占庭帝國,因此,個人不再將拜占庭帝國的軍隊納入到本文範圍內。羅馬帝國的兵力遠超所謂的「村長械鬥」
總的來說,羅馬帝國的兵力,雖然比起同時代的漢王朝的兵力存在較大差距,但與中世紀時代和日本戰國時代相比,無論是共和國內戰時期的50萬人,還是奧古斯都開始的17萬人,乃至於東羅馬帝國最少的15萬人,都與我們常說的「村長械鬥」的數千兵力存在極大的差距。而且,兵力也要基於國家的實際情況來進行控制,奧古斯都可以憑藉不到17萬士兵穩固羅馬和平,而戴克里先的60萬軍隊卻能讓羅馬帝國先於蠻族入侵前財政崩潰,士兵,真的不是越多越好。
歐洲戰爭村長械鬥?別逗了,羅馬帝國兵力真不算少
作為與西漢王朝、帕提亞帝國、貴霜帝國並列為古代四大帝國的羅馬帝國,按道理來說,實力肯定不能算弱。但是,我們經常可以在網路上各種視頻或者文章中,發現有人聲稱羅馬帝國兵力薄弱,甚至經常說羅馬時代的戰爭是「村長械鬥」,這話,用來形容中世紀戰爭或者日本戰國時代,可能有幾分道理,但是,如果用來形容羅馬帝國,個人並不認為合適,那麼,羅馬帝國的軍隊到底有多少,能否稱之為是「村長械鬥」呢?
疆域遼闊的羅馬帝國兵力並不少
雖然說要看看羅馬帝國的兵力,但考慮到羅馬帝國與其前身羅馬共和國之間的關係,不妨先來看看羅馬共和國的兵力情況,不過一個國家各個時期兵力自然有所不同,這裡個人選擇很多人都熟悉的漢尼拔戰爭時期的羅馬共和國。
漢尼拔戰爭,即第二次布匿戰爭,發生在公元前218年到公元前202年這一段時間。由於迦太基天才將領漢尼拔的活躍,這一時期的羅馬共和國軍隊幾乎屢戰屢敗,多虧執政官費邊的拖延戰術,以及戰爭末期羅馬名將西庇阿的崛起,才終於贏得了這場戰爭。總之,不談西庇阿登場後的戰役,羅馬共和國面對漢尼拔,基本是靠源源不斷的兵力補充才撐過來的。
漢尼拔的成名戰-坎尼戰役
儘管這時候的羅馬共和國僅僅掌握了義大利半島、薩丁島和科西嘉島,但是這時的羅馬共和國,兵力已經不容小覷了。僅僅只以漢尼拔戰爭期間最著名的坎尼戰役來看,羅馬共和國在與漢尼拔先前的幾次慘敗之後,據英國學者約翰·沃利研究推算,仍然聚集了8個軍團以及同盟者部隊,還有合計6000多人的騎兵部隊,總兵力有近9萬人之多,以實際兵力而言,這已經算是一支規模相當龐大的軍隊了。
而實際上,即使在坎尼戰役慘敗後,羅馬共和國依然沒有出現兵力不足的問題,羅馬自身以及羅馬同盟提供的兵源依舊源源不斷地出現在戰場上,在《羅馬史》的作者李維的記載中,在戰爭爆發的7年前,即公元前225年,羅馬共和國符合兵役要求的健康男性合計有28萬人之多,而羅馬同盟的兵役人數更是高達60萬人,有著這樣充沛的「兵源池」,也難怪漢尼拔會戰敗了,要知道他第一次抵達羅馬本土時,手頭的兵力連5萬都不到。
公民兵制度下的羅馬軍團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馬略改革的前夕,也就是羅馬歷史上著名的格拉古兄弟改革時期,羅馬共和國的兵源人數已經高達39萬人之多,儘管由於羅馬高速發展,羅馬公民貧富差距拉大,有著足夠財產才能被徵召的公民兵制度開始近乎瓦解,但是僅僅是羅馬勢力本身有39萬人之多的兵源,考慮到羅馬同盟的人口也在增長,這一時期,羅馬共和國的「兵源池」達到100萬應該不是太大的問題。
而經過著名的執政官馬略主導的軍事改革後,羅馬共和國的軍隊從公民兵制度轉變為了職業軍隊,兵源來源不再局限在有一定財產之上的公民,而是包括了全體羅馬共和國公民。另外,由於馬略改革後,直到羅馬帝國開國皇帝奧古斯都前,羅馬共和國一直被曠日持久的內戰陰雲籠罩,馬略、秦納、蘇拉、龐培、凱撒等軍閥為了奪取勝利,更是大量組建軍團,羅馬軍隊數量暴漲,以至於到了凱撒養子屋大維正式統一羅馬世界後,不得不開始了裁軍的計劃。
奧古斯都接手了一支非常龐大的軍隊
統一羅馬世界的屋大維被稱為奧古斯都,根據記錄他統治成就的《功業錄》記載,奧古斯都在擊敗凱撒舊部安東尼後,從安東尼一方收編了大批軍隊,加上他自己的部隊,羅馬帝國士兵人數一度高達50萬人之多,但是,這麼多的士兵數量不僅毫無必要,而且還造成了巨額的軍費支出,對於一心想讓國家修養生息的奧古斯都而言,裁軍行動自然是板上釘釘。
不過,裁軍必然要為被裁減的士兵提供充足的退伍金,因此,為了裁減高達50萬的羅馬軍隊,奧古斯都不僅耗盡了安東尼一方擁有的埃及王國積累百年的財富,還不得不拿自己的小金庫來填補缺口,最終將軍隊裁減到了28個軍團、不足17萬人的規模。
條頓堡森林戰役殲滅了數量超過全國士兵數十分之一的羅馬士兵
規模更小的軍隊有效降低了國庫的開支,同時,也方便羅馬帝國提高單個士兵的待遇,從而實行「精兵策略」,因此,軍隊規模雖小,羅馬帝國卻沒有因此遇到邊疆危機的情況,反而繼續向日耳曼尼亞,也就是現代德國境內不斷發動攻擊,佔領了大片的領土。不過,可能也是因為軍隊太少而又寶貴,因此,當公元9年日耳曼人在其領袖阿米尼烏斯的領導下,於條頓堡森林戰役中通過埋伏攻擊羅馬帝國將軍瓦魯斯,由於阿米尼烏斯本身就有蠻族羅馬將領的身份,所以在這種知己知彼的情況下,全殲3個羅馬軍團,2萬多名羅馬士兵殞命。據說奧古斯都聽到這個消息後,到了晚上直接哭了出來,大呼,「瓦魯斯,還我軍團!」
而在奧古斯都死後,直到著名的羅馬帝國「五賢帝」時代,羅馬帝國的軍隊數量都沒有發生過大規模增長,根據1963年西方學術界的《軍團兵招募法》所推算,這一期間,羅馬帝國兵力最多時有18萬人左右,軍團數量擴張到了30個,原因主要是因為「五賢帝」中的圖拉真大帝對外征討,圖拉真大帝這一期間征服了達契亞王國和帕提亞帝國的波斯以西的所有領土,君臨波斯灣,因此徵募了更多的軍隊,但是總的來說,還是沒有達到羅馬共和國內戰的水平。而等到了收縮防禦的哈德良大帝時代,羅馬帝國的軍團數再度被削減到28個,兵力也下降到不到17萬人的水平。
羅馬軍團主動入侵蠻族領地
有的人可能會產生疑惑,羅馬帝國疆域遼闊,需要防守的地方很多,17萬人足夠防禦嗎?實際上,如果每處都有敵人進攻,當然是擋不住的,但是,羅馬帝國的防禦方式,大多是主動進攻有威脅的敵人。實際上,每當邊境的蠻族或者是東方的帕提亞帝國集結兵力時,羅馬軍團也會通過其鼎鼎大名的道路網集結,對於帕提亞帝國,一般能採取談判方式解決,而對於不宣誓服從羅馬的蠻族,羅馬軍團往往主動進攻,將蠻族部落予以毀滅性打擊,逼迫後者投降,而對於仍不投降的蠻族部落,羅馬軍團會將其徹底毀滅,所以,羅馬軍團往往在邊境威脅還在襁褓之中時就將其扼殺,所以17萬軍隊大多數時候還是綽綽有餘的。
另外,由於羅馬軍團士兵退役後往往在軍團基地附近成家,因此很多軍團駐紮地附近都有大量老兵聚集的城市,在危急的時候,他們也能武裝起來。在著名的暴君尼祿時期,羅馬不列顛行省遭遇愛西尼蠻族領袖布狄卡領導的起義,當時,缺乏兵力的羅馬總督,就成功依靠退伍老兵們拖延了蠻族的攻勢。
馬可·奧勒留皇帝的雕像
可惜的是,在「五賢帝」中的最後一位馬可·奧勒留時期,由於氣候的變遷,導致北方的蠻族急於遷徙,因此加重了對羅馬帝國的入侵,因此,羅馬軍團開始面臨似乎永不停息的邊境入侵,甚至於奧勒留本人都不得不長期在邊境率軍作戰,兵力不足的問題也開始暴露。
「五賢帝」時代結束後,羅馬帝國由盛轉衰,而在塞維魯王朝覆滅後,羅馬帝國進入了堪稱末日般的「三世紀危機」,內戰、瘟疫、蠻族入侵不斷侵襲著羅馬帝國,動蕩的政局導致帝國的經濟隨著崩潰,原本只有17萬的軍隊,也再次因為各路軍閥之間的戰爭而數量大增,知道戴克里先重新穩定政局後,羅馬帝國才恢復了秩序。
三世紀危機時期的羅馬帝國飽受內戰之苦
戴克里先重整帝國後,發現僅憑自己一個皇帝,實在難以抵擋無孔不入的蠻族,因此開創了「四帝共治」制度,將羅馬帝國分為四部分,並扶立了除自己之外的三位皇帝,分別統領各自的軍隊包圍邊境。而這一時期,由於常年內戰,羅馬軍團常年修建的防線遭到損壞,並且軍團自身的兵員素質也大幅下降,戰鬥力隨著降低,並且蠻族也越發了解羅馬軍隊的調動習慣,因此,主動出擊的戰略越發不起作用,所以,要有效防禦邊境,只得依賴足夠的軍隊。這一時期,四位皇帝各自都擁有數量近7萬餘人的近衛部隊,再加上邊境線上的防衛軍隊,羅馬帝國士兵數量達到了史無前例的60萬之多,超過了羅馬共和國內戰期間的士兵數量。
但是,遠不如奧古斯都時期的經濟狀況,自然無法負擔數量遠超帝國初期的兵力,所以,隨著「四帝共治」制度理所應當地崩潰,羅馬帝國的兵力再次迎來裁減,但這一裁剪,再增長就不容易了。而羅馬帝國再次迎來不斷的內戰之後,終於在公元395年分裂了,這時,羅馬帝國的兵力,卻有著出乎意料的變化。
西羅馬帝國薄弱的兵力還得應付大量的蠻族
分裂出來的西半部分的西羅馬帝國,由於本身領土的經濟水平就比較差,西班牙、高盧、不列顛等地比東羅馬帝國的希臘、小亞細亞、敘利亞、埃及等地開發時間晚了近千年之久,而且羅馬帝國的內戰戰場又常常是義大利本土,所以,分裂後的西羅馬帝國沒有東羅馬帝國的財政支援,根本無法負擔足夠的軍隊,到了公元405年時,面對以東哥特人為首的40萬蠻族大軍,有「最後的羅馬人」之稱的名將斯提里科,手頭居然只有3萬餘人的部隊,還好斯提里科軍事能力出眾,在菲耶索萊之戰大破蠻族大軍。
對於西羅馬,分裂導致了進一步的衰落,但對東羅馬帝國而言,分裂卻讓其領土的潛力得以釋放。僅以公元395年而言,東羅馬帝國就擁有數量高達10萬的精銳野戰軍,再加上各地合計近20萬的邊防軍,分裂後的東羅馬帝國居然有著近30萬的常備軍隊,比起湊3萬人都很難的西羅馬,東羅馬帝國可真闊氣得不行。
「再征服」運動消耗了東羅馬帝國的兵力
但是,這卻也是東羅馬帝國軍力最多的時候了,在西羅馬帝國滅亡數十年後,東羅馬皇帝查士丁尼派遣名將貝利撒留出征北非,由此拉開了著名的羅馬「再征服」運動。可惜的是,常年的戰爭,再加上於公元541年爆發的鼠疫的影響,東羅馬帝國國力大減,皇帝查士丁尼最終取消了邊防軍的軍餉,使得後者淪為毫無戰鬥能力的民兵部隊,所以並不能將此後的邊防軍算作軍隊,這時,帝國境內有戰鬥力的只剩下了野戰軍隊,即便加上遠在地中海西部的義大利野戰軍、西班牙野戰軍和阿非利加野戰軍,東羅馬帝國總兵力也不過才15萬人,比奧古斯都時期的兵力還要少。
此後,由於東羅馬帝國拉丁文化逐漸讓步於希臘文化,我們更多會將希拉克略皇帝後的帝國稱之為拜占庭帝國,因此,個人不再將拜占庭帝國的軍隊納入到本文範圍內。
羅馬帝國的兵力遠超所謂的「村長械鬥」
總的來說,羅馬帝國的兵力,雖然比起同時代的漢王朝的兵力存在較大差距,但與中世紀時代和日本戰國時代相比,無論是共和國內戰時期的50萬人,還是奧古斯都開始的17萬人,乃至於東羅馬帝國最少的15萬人,都與我們常說的「村長械鬥」的數千兵力存在極大的差距。而且,兵力也要基於國家的實際情況來進行控制,奧古斯都可以憑藉不到17萬士兵穩固羅馬和平,而戴克里先的60萬軍隊卻能讓羅馬帝國先於蠻族入侵前財政崩潰,士兵,真的不是越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