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問題:孩子脾氣總是暴躁無常,家長不妨這麼做
性格往往是決定一個人成長和命運的關鍵因素,未來的社會競爭只會越來越激烈,一個人如果有好的性格必然會更容易適應社會,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子。另一方面,性格的好壞也會一直直接影響一個人的親子關係、夫妻關係、同事關係、選擇困難、抉擇衝突、個人情緒等等。
孩子脾氣就像"火爆猴",控制不住
小付家的孩子就屬於脾氣特別暴躁的,平時她稍微多說了幾句,孩子就表現得極其不耐煩,甚至通過踹門摔東西來表達情緒。對此小付表示很頭痛,她不敢發火批評孩子,因為那樣孩子會鬧得沒完沒了。如果這樣子放任不管,孩子大了可怎麼辦?
"對自己發脾氣還好,要是在外面遇到了不講道理的人,孩子一定會吃虧的。"小付和我說,"她老公是開出租的,每天很早就出門,晚上回來孩子也基本上睡了,即使有短暫的相處也大多是沒有什麼交流,一旦交流起來就是吵架。教育孩子的責任基本上落在了她一個人的頭上,現在她非常的擔心和焦慮這孩子的"火爆猴"脾氣。
孩子之所以暴躁,跟家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1.受家長性格影響
從案例中可以看出,小付的老公對孩子的管教基本是缺失的,而她老公的脾氣也非常大,可能和他的工作性質有關,做完了一天的工作,需要一直保持對客人的微笑,回到家裡只希望能輕鬆一些,但看到吵吵鬧鬧的母子倆,脾氣就不經意發出來了。
孩子從小就是從模仿開始這個世界的探索的,最初的模仿對象就是自己的父母。父母脾氣大,孩子性格要麼就非常的膽小懦弱,要麼就會像家長一樣脾氣火爆,受家長性格的影響還是很大的。
2.被過分溺愛
孩子之所以暴躁的另一個原因可能是被"過分的溺愛著"。有些家長,尤其是家裡的老人對孩子的教養採取溺愛的方式,平時生怕孩子碰著磕著,什麼事情就包辦到位,面對孩子的無理要求也盡量滿足。
當孩子的要求沒有得到及時的滿足時,孩子就會通過大哭大鬧的方式來獲得家長的妥協,長此以往,孩子在各方面被過分溺愛著,慢慢的孩子就變得以自我為中心,只關注自己的需要而不忽視他人的感受,習慣通過發脾氣的方式來達成目的。
3.平時缺乏教育
孩子性格不好,與父母對孩子缺乏這方面的教育培養也有關。例如:我們小區有個小男孩,每天都像個猴子一樣在小區里竄來竄去,看到其他小朋友有好吃的好玩的都要上去要或者搶,還經常和其他小朋友發生衝突,惹來不少家長的怨言。後來一打聽才知道,這個孩子爸爸媽媽早年離婚了,母子生活在一起,平時媽媽比較忙,孩子缺乏父母的教育。
家庭和學校教育對於孩子的健康成長都是非常重要的,相輔相成。學校里的問題老師發現會及時管教,家裡面發生的問題,只有通過家長及時教育來教導孩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家長如何正確引導孩子,改變脾氣?
1.教會什麼是尊重
首先,我們要尊重孩子,尊重其發展規律和性格特點,尊重和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減少在孩子面前發脾氣的次數;其次,在日常人際交往過程中禮貌待人、理性處理衝突,贏得更多人的尊重和喜歡;最後,就是要給孩子做榜樣,家長要有禮貌,生活中使用禮貌用語,在孩子幫助自己時,要積極回應:謝謝。不要覺得這樣做很假,其實這是一種生活的儀式感。
2.讓孩子學會"聆聽"
聆聽是一種技能,在聽中正確識別他人的情緒、獲得對方的需求等信息,可以讓我們更好的整合與處理衝突中的情緒和問題,從而更好的解決衝突矛盾。
聆聽,也是一種與人交往的必備素質,也是一種自我管理和學習提升的手段。在孩子亂髮脾氣之時,我們不要強求孩子必須聽我們說,安撫好他的情緒之後,我們再傳達心聲,告訴孩子對此的擔憂,並調動孩子的互動和回應,而不是一味的灌輸。
當我們做父母的用聆聽的方式去與孩子交流時,或許我們可以看到孩子平時不善表現出的一面,溫柔以待我們的孩子,讓我們一起學會傾聽共同成長。
3.遇到問題要解決
當孩子出現發脾氣的狀況,父母在孩子的身旁,就應該想辦法讓孩子冷靜下來。我們可以試著去與孩子發生"共情",傾聽和了解孩子的訴求,確認其情緒,並引導孩子離開讓他發脾氣的環境,待孩子真正冷靜下來了,再來一起分析原因,教會他如何識別和控制自己的情緒。
遇到問題要解決,即使父母不在現場,事後我們家長也要通過各方渠道了解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尤其要關注和重視孩子的表述,有方向性的教育和幫助孩子認清自己情緒方面的問題,並加以改善。
在教育的過程中,家長萬不能做這些
1.對孩子以暴制暴
孩子發脾氣,家長也發脾氣,不但不能解決問題,還會使得問題升級。舉個例子,小熊是小區里比較調皮的孩子,如果有別的孩子擋住他的路,他會不管三七二十一的上去就是一巴掌,對於這種行為,媽媽總是嚴厲的呵斥甚至動手教訓他,但效果不是很明顯。
我們常常有提倡愛的教育,動手以暴制暴並不會解決孩子不當的行為處事方式,令孩子沒有安全感。如果父母碰到孩子的言行不當,應該和孩子明確指出來,並告訴孩子父母所希望的樣子,如果動手,只會增加他心中的不滿情緒,以後出現問題,自己也會動手解決。
其實,家長每次罵孩子其實就是對孩子幼小心靈的一次次傷害,暴力有可能造成孩子的自卑或反抗,還有可能造成孩子的叛逆型性格養成。
2.強迫孩子聽從自己
孩子必須要完全按照父母的指令行事么?孩子成長發展本身是存在一定規律的,假如我們去要求一個3歲的孩子具備時間觀念,自覺關閉電視,那基本上很難做到。我們要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在不同階段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的能力,而不是讓孩子成長為一名唯唯諾諾言聽計從的木偶,失去獨立性和創造性。
還有一種情況是孩子可能表面上已經聽話了,但實際上心裡的負面情緒並未得到釋放,這些東西長期儲存在孩子心中,被壓抑和剋制,但並未真正消失,等孩子長大了常常以更加劇烈的方式發泄出來,比如:許多有家庭暴力傾向的人都有類似的童年,常年被父母言語壓制聽話。
育兒啟迪:
讓孩子變得暴躁的或許正是我們父母本人,好的性格要靠父母用心的培養,不逃避、不焦慮,家長可以妥善梳理自己的情緒,不給孩子造成過多的壓力,家長越平和,孩子越"聽話",家長越冷靜,孩子越"理智"。有時候,真的可能是家長的問題,並不是孩子的問題。
每日一問:面對孩子脾氣暴躁,您是如何處理的?
孩子總是易怒易暴躁?想要打破與孩子的僵局,3點引導家長要做好
今日問題:孩子脾氣總是暴躁無常,家長不妨這麼做
性格往往是決定一個人成長和命運的關鍵因素,未來的社會競爭只會越來越激烈,一個人如果有好的性格必然會更容易適應社會,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子。另一方面,性格的好壞也會一直直接影響一個人的親子關係、夫妻關係、同事關係、選擇困難、抉擇衝突、個人情緒等等。
孩子脾氣就像"火爆猴",控制不住
小付家的孩子就屬於脾氣特別暴躁的,平時她稍微多說了幾句,孩子就表現得極其不耐煩,甚至通過踹門摔東西來表達情緒。對此小付表示很頭痛,她不敢發火批評孩子,因為那樣孩子會鬧得沒完沒了。如果這樣子放任不管,孩子大了可怎麼辦?
"對自己發脾氣還好,要是在外面遇到了不講道理的人,孩子一定會吃虧的。"小付和我說,"她老公是開出租的,每天很早就出門,晚上回來孩子也基本上睡了,即使有短暫的相處也大多是沒有什麼交流,一旦交流起來就是吵架。教育孩子的責任基本上落在了她一個人的頭上,現在她非常的擔心和焦慮這孩子的"火爆猴"脾氣。
孩子之所以暴躁,跟家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1.受家長性格影響
從案例中可以看出,小付的老公對孩子的管教基本是缺失的,而她老公的脾氣也非常大,可能和他的工作性質有關,做完了一天的工作,需要一直保持對客人的微笑,回到家裡只希望能輕鬆一些,但看到吵吵鬧鬧的母子倆,脾氣就不經意發出來了。
孩子從小就是從模仿開始這個世界的探索的,最初的模仿對象就是自己的父母。父母脾氣大,孩子性格要麼就非常的膽小懦弱,要麼就會像家長一樣脾氣火爆,受家長性格的影響還是很大的。
2.被過分溺愛
孩子之所以暴躁的另一個原因可能是被"過分的溺愛著"。有些家長,尤其是家裡的老人對孩子的教養採取溺愛的方式,平時生怕孩子碰著磕著,什麼事情就包辦到位,面對孩子的無理要求也盡量滿足。
當孩子的要求沒有得到及時的滿足時,孩子就會通過大哭大鬧的方式來獲得家長的妥協,長此以往,孩子在各方面被過分溺愛著,慢慢的孩子就變得以自我為中心,只關注自己的需要而不忽視他人的感受,習慣通過發脾氣的方式來達成目的。
3.平時缺乏教育
孩子性格不好,與父母對孩子缺乏這方面的教育培養也有關。例如:我們小區有個小男孩,每天都像個猴子一樣在小區里竄來竄去,看到其他小朋友有好吃的好玩的都要上去要或者搶,還經常和其他小朋友發生衝突,惹來不少家長的怨言。後來一打聽才知道,這個孩子爸爸媽媽早年離婚了,母子生活在一起,平時媽媽比較忙,孩子缺乏父母的教育。
家庭和學校教育對於孩子的健康成長都是非常重要的,相輔相成。學校里的問題老師發現會及時管教,家裡面發生的問題,只有通過家長及時教育來教導孩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家長如何正確引導孩子,改變脾氣?
1.教會什麼是尊重
首先,我們要尊重孩子,尊重其發展規律和性格特點,尊重和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減少在孩子面前發脾氣的次數;其次,在日常人際交往過程中禮貌待人、理性處理衝突,贏得更多人的尊重和喜歡;最後,就是要給孩子做榜樣,家長要有禮貌,生活中使用禮貌用語,在孩子幫助自己時,要積極回應:謝謝。不要覺得這樣做很假,其實這是一種生活的儀式感。
2.讓孩子學會"聆聽"
聆聽是一種技能,在聽中正確識別他人的情緒、獲得對方的需求等信息,可以讓我們更好的整合與處理衝突中的情緒和問題,從而更好的解決衝突矛盾。
聆聽,也是一種與人交往的必備素質,也是一種自我管理和學習提升的手段。在孩子亂髮脾氣之時,我們不要強求孩子必須聽我們說,安撫好他的情緒之後,我們再傳達心聲,告訴孩子對此的擔憂,並調動孩子的互動和回應,而不是一味的灌輸。
當我們做父母的用聆聽的方式去與孩子交流時,或許我們可以看到孩子平時不善表現出的一面,溫柔以待我們的孩子,讓我們一起學會傾聽共同成長。
3.遇到問題要解決
當孩子出現發脾氣的狀況,父母在孩子的身旁,就應該想辦法讓孩子冷靜下來。我們可以試著去與孩子發生"共情",傾聽和了解孩子的訴求,確認其情緒,並引導孩子離開讓他發脾氣的環境,待孩子真正冷靜下來了,再來一起分析原因,教會他如何識別和控制自己的情緒。
遇到問題要解決,即使父母不在現場,事後我們家長也要通過各方渠道了解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尤其要關注和重視孩子的表述,有方向性的教育和幫助孩子認清自己情緒方面的問題,並加以改善。
在教育的過程中,家長萬不能做這些
1.對孩子以暴制暴
孩子發脾氣,家長也發脾氣,不但不能解決問題,還會使得問題升級。舉個例子,小熊是小區里比較調皮的孩子,如果有別的孩子擋住他的路,他會不管三七二十一的上去就是一巴掌,對於這種行為,媽媽總是嚴厲的呵斥甚至動手教訓他,但效果不是很明顯。
我們常常有提倡愛的教育,動手以暴制暴並不會解決孩子不當的行為處事方式,令孩子沒有安全感。如果父母碰到孩子的言行不當,應該和孩子明確指出來,並告訴孩子父母所希望的樣子,如果動手,只會增加他心中的不滿情緒,以後出現問題,自己也會動手解決。
其實,家長每次罵孩子其實就是對孩子幼小心靈的一次次傷害,暴力有可能造成孩子的自卑或反抗,還有可能造成孩子的叛逆型性格養成。
2.強迫孩子聽從自己
孩子必須要完全按照父母的指令行事么?孩子成長發展本身是存在一定規律的,假如我們去要求一個3歲的孩子具備時間觀念,自覺關閉電視,那基本上很難做到。我們要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在不同階段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的能力,而不是讓孩子成長為一名唯唯諾諾言聽計從的木偶,失去獨立性和創造性。
還有一種情況是孩子可能表面上已經聽話了,但實際上心裡的負面情緒並未得到釋放,這些東西長期儲存在孩子心中,被壓抑和剋制,但並未真正消失,等孩子長大了常常以更加劇烈的方式發泄出來,比如:許多有家庭暴力傾向的人都有類似的童年,常年被父母言語壓制聽話。
育兒啟迪:
讓孩子變得暴躁的或許正是我們父母本人,好的性格要靠父母用心的培養,不逃避、不焦慮,家長可以妥善梳理自己的情緒,不給孩子造成過多的壓力,家長越平和,孩子越"聽話",家長越冷靜,孩子越"理智"。有時候,真的可能是家長的問題,並不是孩子的問題。
每日一問:面對孩子脾氣暴躁,您是如何處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