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來,在談到膽囊結石的治療時,膽囊切除幾乎是唯一的選擇。
很多患者表示疑惑不解:「膽囊有了石頭,把石頭拿出來不行嗎,為什麼一定要切掉整個膽囊??」
今天咱們就簡單說說這些個事兒。,膽囊結石是怎麼回事兒?膽囊結石形成與多種因素有關:任何影響膽固醇與膽汁酸濃度比例改變和造成膽汁淤滯的因素都能導致結石形成。
女性激素、肥胖、高脂肪飲食、長期腸外營養、糖尿病、高脂血症、迴腸末段疾病和迴腸切除術後、胃切除或胃腸吻合手術後、肝硬化、溶血性貧血等因素都可引起膽囊結石。
在我國西北地區的膽囊結石發病率相對較高,可能與飲食習慣有關。腹腔鏡下看到的膽囊
膽結石的膽結石成分複雜,包含膽紅素、膽固醇及鈣等,形成原因大致可分成三種:
1、膽固醇性結石:因為肥胖,常吃高油、高熱量食物,造成膽固醇在膽汁中濃度增加,形成結石。
2、色素性結石:因為細菌或寄生蟲感染,或患肝硬化、溶血性貧血的病人,由於溶血形成膽汁中異常膽紅素增加,沉澱在膽囊內,會增加形成膽紅素結石機會。
3、混合性結石:以上兩者原因都有。
目前我們手術中切除膽囊內的結石,絕大部分是 膽固醇性結石。 色素性結石則非常少見。
膽囊結石的典型癥狀為右上腹疼痛,急性期疼痛劇烈,有時可伴有噁心、嘔吐及發熱;
有時僅僅有飽脹不適感,常常被誤認為胃病。
如果未及時治療,可繼發膽總管結石、急性膽管炎、急性胰腺炎等,因此需要給予足夠重視,做到早發現、早治療。
切除膽囊也有壞處長久以來,膽囊切除在膽囊結石的治療中一直佔據主導地位。
但是,做為人體重要器官,膽囊切除後往往會對患者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統計數據表明:膽囊切除手術術後,92.36%的患者術後存在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腹瀉腹脹、生活質量下降等問題,18.23%的患者術後並發膽總管結石和肝內外膽管結石。
1、膽囊的主要作用是儲存和濃縮膽汁。肝臟產生的膽汁經肝膽管排出,一般先進入膽囊內,經過膽囊粘膜會吸收大部分水和電解質,留下膽汁中有效成分儲存在膽囊內,當進食後刺激膽囊收縮,將膽汁排入十二指腸,以助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所以膽囊切除患者,進食高脂飲食後,可能出現消化不良、脂肪瀉等癥狀。而且膽囊切除術後,膽汁持續性地流入十二指腸,增加了反流入胃的機會,易造成膽汁反流性胃炎及食管炎。
2、膽囊具有調節膽管內壓力平衡的作用。膽囊切除術後,膽總管代償性擴張,膽總管下端相對性狹窄,膽汁易形成渦流,可增加膽總管結石發病機率。
3、初級膽汁酸持續不斷地進人腸道,與細菌接觸形成大量的次級膽汁酸。次級膽汁酸能刺激結腸黏膜的有絲分裂,有增加結腸癌發病機率。
4、膽囊切除術後可能引起Oddi括約肌功能紊亂,出現膽囊切除術後綜合征。這些情況可以做「有膽英雄」對於膽囊功能良好、膽囊炎症不重的膽囊結石患者,可選擇內鏡微創保膽取石術。
腹腔鏡下於膽囊底部切開一小口,通過膽道鏡取凈結石後再縫合,從而留住有用的膽囊,恢復了真正的健康(而不是亞健康)水平。最大限度地保護器官的功能,才是真正的微創治療理念。
適應症:
1、膽囊的位置、大小正常,膽囊的形態、功能正常,以及收縮功能良好,膽囊壁的厚度在4mm以下。
2、結石為單純性膽囊結石,結石數量較少、大小正常,以及沒有合併膽總管結石,在近期內也未出現過膽囊炎急性發作,即所謂結石「靜息狀態」。
3、沒有進行過上腹手術史、空腔臟器穿孔史等急性炎、沒有患過肝硬化等病史,以及有明確的保膽意願,並且完全理解結石會有複發的可能性。
4、B超下見:膽囊內膽汁透聲良好,結石多為單個或多個小結石,結石可遂體位改變而移動。
這些情況還需要做「無膽大俠」但不是所有患者都適合做保膽取石手術。
對於有癥狀的膽囊結石,或者有併發症的膽囊結石,首選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也就是說,只要發作過一次的膽囊結石,都需要手術切除。
兒童無癥狀膽囊結石,原則上都不要手術。
無癥狀的膽囊結石,一般不需要預防性手術切除,可以定期複查。
其中70%的人,終身不需要手術。他們中,有30%的人一生中會出現癥狀或者併發症而需要手術。
所以,無癥狀的膽囊結石,只要符合下面任何一條情況,就需要手術。
膽囊結石伴急性炎症
膽囊壁厚大於5mm
膽囊壁瀰漫羅-阿氏竇結石或瀰漫型腺肌症
膽囊管閉塞
膽囊萎縮者
膽囊結石過大
或充滿結石
合併心肺功能不全的
老年患者
而保膽取石的主要爭議是結石複發的問題,隨著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術後有效的預防措施,目前研究表明術後膽囊結石複發率並不高。
得了膽囊結石,是要做「有膽英雄」還是「無膽大俠」?
多年以來,在談到膽囊結石的治療時,膽囊切除幾乎是唯一的選擇。
很多患者表示疑惑不解:「膽囊有了石頭,把石頭拿出來不行嗎,為什麼一定要切掉整個膽囊??」
今天咱們就簡單說說這些個事兒。,
膽囊結石是怎麼回事兒?
膽囊結石形成與多種因素有關:任何影響膽固醇與膽汁酸濃度比例改變和造成膽汁淤滯的因素都能導致結石形成。
女性激素、肥胖、高脂肪飲食、長期腸外營養、糖尿病、高脂血症、迴腸末段疾病和迴腸切除術後、胃切除或胃腸吻合手術後、肝硬化、溶血性貧血等因素都可引起膽囊結石。
在我國西北地區的膽囊結石發病率相對較高,可能與飲食習慣有關。
腹腔鏡下看到的膽囊
膽結石的膽結石成分複雜,包含膽紅素、膽固醇及鈣等,形成原因大致可分成三種:
1、膽固醇性結石:因為肥胖,常吃高油、高熱量食物,造成膽固醇在膽汁中濃度增加,形成結石。
2、色素性結石:因為細菌或寄生蟲感染,或患肝硬化、溶血性貧血的病人,由於溶血形成膽汁中異常膽紅素增加,沉澱在膽囊內,會增加形成膽紅素結石機會。
3、混合性結石:以上兩者原因都有。
目前我們手術中切除膽囊內的結石,絕大部分是 膽固醇性結石。 色素性結石則非常少見。
膽囊結石的典型癥狀為右上腹疼痛,急性期疼痛劇烈,有時可伴有噁心、嘔吐及發熱;
有時僅僅有飽脹不適感,常常被誤認為胃病。
如果未及時治療,可繼發膽總管結石、急性膽管炎、急性胰腺炎等,因此需要給予足夠重視,做到早發現、早治療。
切除膽囊也有壞處
長久以來,膽囊切除在膽囊結石的治療中一直佔據主導地位。
但是,做為人體重要器官,膽囊切除後往往會對患者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統計數據表明:膽囊切除手術術後,92.36%的患者術後存在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腹瀉腹脹、生活質量下降等問題,18.23%的患者術後並發膽總管結石和肝內外膽管結石。
1、膽囊的主要作用是儲存和濃縮膽汁。肝臟產生的膽汁經肝膽管排出,一般先進入膽囊內,經過膽囊粘膜會吸收大部分水和電解質,留下膽汁中有效成分儲存在膽囊內,當進食後刺激膽囊收縮,將膽汁排入十二指腸,以助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所以膽囊切除患者,進食高脂飲食後,可能出現消化不良、脂肪瀉等癥狀。而且膽囊切除術後,膽汁持續性地流入十二指腸,增加了反流入胃的機會,易造成膽汁反流性胃炎及食管炎。
2、膽囊具有調節膽管內壓力平衡的作用。膽囊切除術後,膽總管代償性擴張,膽總管下端相對性狹窄,膽汁易形成渦流,可增加膽總管結石發病機率。
3、初級膽汁酸持續不斷地進人腸道,與細菌接觸形成大量的次級膽汁酸。次級膽汁酸能刺激結腸黏膜的有絲分裂,有增加結腸癌發病機率。
4、膽囊切除術後可能引起Oddi括約肌功能紊亂,出現膽囊切除術後綜合征。
這些情況可以做「有膽英雄」
對於膽囊功能良好、膽囊炎症不重的膽囊結石患者,可選擇內鏡微創保膽取石術。
腹腔鏡下於膽囊底部切開一小口,通過膽道鏡取凈結石後再縫合,從而留住有用的膽囊,恢復了真正的健康(而不是亞健康)水平。最大限度地保護器官的功能,才是真正的微創治療理念。
適應症:
1、膽囊的位置、大小正常,膽囊的形態、功能正常,以及收縮功能良好,膽囊壁的厚度在4mm以下。
2、結石為單純性膽囊結石,結石數量較少、大小正常,以及沒有合併膽總管結石,在近期內也未出現過膽囊炎急性發作,即所謂結石「靜息狀態」。
3、沒有進行過上腹手術史、空腔臟器穿孔史等急性炎、沒有患過肝硬化等病史,以及有明確的保膽意願,並且完全理解結石會有複發的可能性。
4、B超下見:膽囊內膽汁透聲良好,結石多為單個或多個小結石,結石可遂體位改變而移動。
這些情況還需要做「無膽大俠」
但不是所有患者都適合做保膽取石手術。
對於有癥狀的膽囊結石,或者有併發症的膽囊結石,首選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也就是說,只要發作過一次的膽囊結石,都需要手術切除。
兒童無癥狀膽囊結石,原則上都不要手術。
無癥狀的膽囊結石,一般不需要預防性手術切除,可以定期複查。
其中70%的人,終身不需要手術。他們中,有30%的人一生中會出現癥狀或者併發症而需要手術。
所以,無癥狀的膽囊結石,只要符合下面任何一條情況,就需要手術。
膽囊結石伴急性炎症
膽囊壁厚大於5mm
膽囊壁瀰漫羅-阿氏竇結石或瀰漫型腺肌症
膽囊管閉塞
膽囊萎縮者
膽囊結石過大
或充滿結石
合併心肺功能不全的
老年患者
而保膽取石的主要爭議是結石複發的問題,隨著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術後有效的預防措施,目前研究表明術後膽囊結石複發率並不高。